最高法:不要轻信“找后门”低价办理养老保险
最高法提醒老年群体,找后门不要轻信“有关系”“找后门”办理养老保险,最高更不要听信“神医”“神药”“包治百病”等。轻信
8月24日,办理保险最高法发布六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,养老揭露养老诈骗“套路”手段及其危害。找后门
据最高法介绍,最高为依法有效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,轻信这批案例主要集中在重点打击的办理保险六类养老诈骗犯罪。案例一,养老被告人以提供“养老服务”为名,找后门承诺高息回报、最高享受床位优先居住权、轻信入住打折等诱骗老年人大额预存消费投资,办理保险实施非法集资。养老案例二,被告人以投资“养老项目”为名,承诺高额福利消费卡、货币分红等为幌子,引诱老年人投资“养老公寓”项目,致使老年人钱财遭受损失。案例三,被告人以销售“养老产品”为名,利用虚假宣传获取老年人信任,鼓吹投资收藏品能够获得高额利润,骗取老年人高价购买廉价批发的收藏品,收藏“艺术品”变成高价购买赝品。案例四,被告人以宣称“以房养老”为名,诱骗老年人抵押房屋获得资金,再购买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,行非法集资之实。案例五,被告人以代办“养老保险”为名,谎称有能力代办“养老保险”,骗取老年人钱财。案例六,被告人以开展“养老帮扶”为名,以义务诊疗、免费医疗咨询等获得老年人信任后,夸大病情、虚构保健品为“特效”药品,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。6个案例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养老诈骗“套路”手段及其危害,帮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,有利于最大限度挤压“行骗空间”。
通过6个案例,人民法院提示广大老年群体选择“养老服务”时,要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养老企业、养老机构。投资“养老项目”和购买“养老产品”时要多思多虑,多与子女商量,不要轻信所谓“高额返利”“高价回购”等宣传,自觉抵制高利诱惑,时刻绷紧防范意识这根弦,时刻保持理性投资、理性消费。
办理“养老保险”时,要通过政府网站、居委会、村委会等有关部门详细了解国家和地方政策,依法依规办理,不要轻信所谓“有关系”“找后门”可以低价办理等。看病就医时要到医院,不要被所谓免费讲座、免费诊疗等蒙蔽,更不要听信“神医”“神药”“包治百病”等。广大老年人要多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养老诈骗宣传教育,充分了解犯罪分子惯用“套路”手法,踊跃举报养老诈骗犯罪线索,牢牢守住“养老钱”。
(责任编辑:百科)
- 上市银行“含AI率”提升 科技赋能持续加码
- 安倍晋三遇刺身亡,会否加剧日本右倾化进程?
-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态:这是“懦弱的袭击”!
- 毛利率下滑,汇联股份违法违规处罚多
- 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与华为数字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
-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:部分健康码异常,经紧急处置已恢复正常
- 美国联邦参议员斯科特窜访台湾,国台办回应
- 上海浦东新区新增一地为高风险地区
- 外汇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黄卉:应推动将虚拟货币监管纳入法律法规规范
- 外交部:当前全球光伏产业链供应链脆弱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
- 持续多年的“后安倍时代”,这次真的结束了?
- 耶伦出访亚洲 对俄油施加价格上限将成核心讨论事项
- 乌龙!科恒股份误将21年半年报传成22年,董秘还提前“窗口期”减持
- 江苏新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林接受审查调查